2008-08-28

解答來信

給陳一虎老師:

你好!我對地理科有數個疑問。
1.熱赤道和ITCZ性質上有何不同?
2.深海鹽流和全球暖化有何關係呢?
3.對流/鋒面/地形雨的能量傳遞是怎樣?
4.坡面遞減能應用於香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?
5.沼澤/濕地/積水性土壤是如何區分呢?
相信不少地理人也有這些問題,希望能略說其中,謝謝。

準備上你常規班的同學上(^o^)/




致未來一虎學生:

很高興可以公開與學生有地理知識的交流。(或者受坊間學生試探實力 嘻嘻!)
其實以上問題我Regular學生定必懂得如何回答!

1. 熱赤道的焦點是溫度(它是把所有經線平均溫度最高的地區連在一起);
而ITCZ的焦點是集中在氣流(兩股信風相遇地區)。一般同學會把它等同ITCZ,無可厚非,但事實上熱赤道會隨著當頭日(overhead sun)的季節性遷移,但其遷移往往會較ITCZ之先,亦即ITCZ通常會較熱赤道稍慢1個月左右。

2. 一般會考課程學習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(詳見六月左右的Blog);然而海洋流動是3D而非會考課程所述的2D,亦即應包括深海循環在內。暖流會攜帶大量由低緯度的熱能輸往高緯度地區,然而在過程中會不斷蒸發,水體減少,鹽度卻增加,洋流密度會增加,去到高緯度地區時會向下沉,形成深海環流。
但當全球暖化出現時, 高緯度地區增溫較多,若造成南北極的冰原解凍,淡水流入大海,單位體積內的鹽度會減少,故較少冷水沉入海底,不利形成深水環流,湧入墨西哥灣等地區海底的冷水減少,較少暖水北移以填補高緯度地區的沉降冷水,打破暖水從水面往北-冷水從海底往南的海水流動循環減少吸收赤道低緯度地區過多熱量,而且空氣中二氧化碳氣體亦較難帶入深海。

3. 同學們,懂得什麼叫潛熱(latent heat)和感熱(sensible heat)嗎?當水分被蒸發時,水汽會把感熱(我們feel到的熱量)吸入,變成潛熱儲存在內,水汽會隨著空氣抬升, 會把潛熱帶上高空;但當溫度下降,出現凝結時,會把體內的潛熱釋放,變成感熱,亦即能夠把感熱從地面帶上高空呢,此乃垂直能量輸送也。

4. 香港本屬乾濕交替區,應由坡面更替來解釋合理;然而香港終年相對潮濕,有利化學分解和植物生長,因此坡面遞減作解釋亦無不可。不過我強調,山體的坡度變化除了是高考科所強調的氣候之外,山體原本所屬的岩石物質也十分重要。如西貢區沿岸的流紋岩,由花崗質岩漿噴出地表冷凝形成,抗蝕性較強,因此能夠形成沿岸峭壁。

5. 若為A-level課程,是OUT-C也!主要強調該土質透水性極差,因此不同土層的能量、物質和水分的垂直交換幾乎不會出現。此乃稱為潛育現象。由於潛育土的水分會在表層積累,不作流動會產生厭氧環境,較難出現氧化等的侵蝕現象。

這位我末來學生,你無論如何也要請我吃糖,打字打到連手指也快斷了,快成為殘奧打字鬥快項目的香港區代表。


陳一虎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