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6-09

誤解(3) :大氣篇

誤解(3):冰晶增長的理論只能解釋降雪的形成;雨滴的形狀與淚水一樣。


前天下課後,五飯和六粥前來問:「有雲一定會下雨嗎?」一虎道:「當然不是!雲的種類達到十種以上,當中主要只有兩種(雨積雲和積雨雲)才會做成降水現象。」七粉搶著說:「我知道!雲滴(cloud droplets)的體積太小,只能懸浮在空中;相反雨滴的半徑較大,上升的氣流未能承托,才會降下,便是下雨了!「合併碰撞理論」能夠解釋降雨(rainfall)的形式;相反「冰晶理論」則可以解釋造成降雪(snowfall)的成因嘛!」

Click it to see the animation

一虎說:「同學可要小心!較大的雨滴下降速度較快,能夠吞併移動緩慢的細小水滴後令自己體積增大,確實能夠做成降雨;但冰晶的增長同樣也可以造成降雨,只要地面溫度超過6°C,冰晶便會完全融化,變成雨滴了!」




「你們猜一猜,」一虎續道:「哪裡是世界上降雨量之最?」
「是巴西亞馬遜雨林嗎?」「是新加坡!」「是中國呢,中國什麼也是冠軍!」

「可不是呢!世界上最多降水的地方是喜馬拉雅山向南坡印度的乞拉朋齊(Cherrapunji, India),曾於1960-1961年一年內的降雨量達到26461.2毫米(是香港的十倍!);相反最球最乾旱的地方則是在智利的卡拉馬(Calama, Chile),那兒曾於400年內沒有下過一滴雨!」


「還有,一般考生繪畫雨滴時都會繪出以上的形狀,其實這是一個世紀大誤解!真正的形狀應該是一個小籠包一樣(見下圖),由於雨滴下降是受到下層空氣的承托,因此它的底部應該是呈扁平狀呢!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